top of page
Search

《蘇菲的世界》哲學入門首部曲

相對於印度哲學、佛教、老莊思想.....等專注於自我內在探究的東方哲學,華人教育裡在西方想要找到「絕對正確的事為何」的思辨哲學是薄弱的。

再加上哲學家往往被展示得極其無聊,像是動物園裡被關在鐵籠裡的動物般,配上枯燥乏味的解說。你看,這個是笛卡兒,那群是伊比鳩魯學派。

因此,許多人光聽到冰冷的「哲學」二字,就先被嚇到屁滾尿流,或主觀認為是無法生財的枯燥學科,直接揮手說掰掰。這是哲學的不幸。

若是以走進學術殿堂的敬畏眼光來看待哲學,我們肯定一下就會被一堆晦澀的靈性詞彙和高深理論打趴。

老實說,就連這次選讀揉合有推理情節、書信往來和師生問答的《蘇菲的世界》也沒想像中容易咀嚼。資深書蟲表示一開頭就卡關翻不了頁,有人則好不容易走到蘇格拉底的雅典廣場,還是跌了一跤,把書擱下。

要以這部經典大書為文本帶領提問討論,對非哲學專業背景的我而言,亦是充滿挑戰性的三場硬戰。然而,若能透過三回合的共讀分享,讓書友們彼此齊坐一堂,有體系的補修這科通識學分,我相信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挖到屬於自己的金礦。

雖然《蘇菲的世界》讀起來吃力,但誘使我「不離不棄」讀完的動力,是作者喬斯坦·賈德(Jostein Gaarder)在出版二十年後,寫給台灣讀者序言的一番話。

他指出,倫理學的黃金律(意即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)不能再侷限於「我們」和「他人」這樣的水平面向。它也具有垂直面向,你希望「上一個世代」如何待你,就該如此對待在時空中與你為鄰的「下一個世代」,以及未來將在地球上生活的每一個後世子孫。

「最崇高的教育,在於學習如何思考。」哈佛大學哲學教授、也是《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》的作者麥可爾·桑德爾(Michael J. Sandel)直指教育核心。

因為過去我們所受的教育形式,經常是教你接受相信,不太鼓勵質疑提問。以單向講述傳遞知識,或用炫目的影音媒介、精簡的懶人包來吸引受眾者買單,極度缺乏像打桌球一樣有來有往的對話式學習機會,提升深度思辨的討論能力。以至於反應在家庭、關係、工作,甚至網路媒體上,很容易發生因為「執著己見」而變成陷於孰是孰非的鬥爭。

就我個人的理想而言,我期許上個世代 「固執而沒哲理的說教」毒瘤風氣,能在我這代徹底輾斷。我嚮往在家庭教育裡,可以在女兒生命中留下「和媽媽討論事情可以很彈性,總是很過癮」的評價。

抱持著這個學習動機,我試把哲學當一齣大戲來看,「觀摩」哲學家們如何「有邏輯的」互相翻桌拆台,整個體驗過程就變得比較有意思。

首部曲的閱讀章節(伊甸園~兩種文化),主要是聚焦於古希臘時期。也就是由自然派哲學家開始揭開序幕。簡單說,就是一群哲學家對具娛(政)樂(治)效(工)果(具)的神話故事不買單,想要從理性和經驗找到自然,而非超自然的答案。接著,就是大家耳熟能響的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,及其反骨叛逆的學生亞里斯多德陸續踢館換慕,奠定歐洲哲學的基礎。

我不打算在這把享書會上口述討論到的神話本質、三位哲學家的主要思想和風格等諸多內容以文字重述。

然而,消化融合所有與會者的交流分享,我想提出第一回習得的三個重點來試問讀者:

1.好奇心

對小孩而言,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前所未見,光是看到湯匙掉到地上也會感到驚奇。但隨著我們年紀增長,我們漸漸習慣地心引力,也習慣這個世界,被困在日常瑣事中,就失去了一種關鍵的能力,也是哲學家希望我們重拾的能力:對世界的好奇心。

哲學家一輩子都像小孩一樣,對周遭事物非常敏感。

你是還沒厭倦這個世界的小孩嗎?或是堅持永遠不會習慣這個世界的哲學家?

如果你不確定,那就表示你已經習慣這個世界,要小心,你的處境非常危險,更需要一起來上這門哲學課。

2.問題意識

這世界上沒有能包山包海,涵蓋所有領域的哲學家。每個哲學家都有他們所關注的「課題」。有的哲學家想探究植物和動物從何而來,有的想知道人的靈魂是否不朽。先瞭解每個哲學家最想解答的課題是什麼,就更能掌握他們的思想脈絡。

在你的人生或目前生活處境中,你所專注的「課題」是什麼?你的「問題意識」是什麼?

3. 凡事必有破口

哲學的強項,不是找到完美的論說或真理,而是教你發現新視野。人們天生的邏輯思考並不完美,有很多漏洞,容易產生似是而非的推理,哲學家稱之為「謬誤」;佛學稱之為「無明」;一般人則稱之為「盲點」。

若能培養提升辨識的能力,就能讓自己的心思保有一個「容異」空間。容許異見,想法有餘裕,做事就會有新的角度,那自然連做生意都能看到不同的切入商機。這樣說來,哲學其實不是高不可攀的高牆,也非毫無用武之地,而是一條可以獲得世俗的豐盛之道呢!

考題來了。你是否可以就目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,將其劣勢缺點翻轉,找到另一個破口來行銷?

若手上沒有產品或服務,那請試著就你目前遇到的煩惱或痛苦練習,至少找到一個破口來轉念,擺脫舊有的束縛觀點。

在文末來點彩蛋,和讀者推薦相對輕巧易消化,又對生活很實用的兩本書籍,希望能幫助你對東西方的哲學有多一點點的理解和好感,補修你所需的哲學養分,也讓哲學開始滋養你的未來吧!


Comentário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