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《蘇菲的世界》哲學入門二部曲

歐洲歷史就像某人的一生,古代彷彿是歐洲的童年,接著是漫長的中世紀,也是歐洲的求學階段;最後到了文藝復興,結束了漫長的學生時代,歐洲成年了,渾身充滿活力和對生命的渴望。

在第二回合《蘇菲的世界》享書會,我們著眼於中世紀到浪漫主義這段期間,在宗教、科學和思想上發生的重要折點。

人類史上曾出現一個超級夢幻的商業產品:凡有七情六慾的人類皆有需求;生產設備僅需要一張紙和一個印章,成本幾乎是零的高毛利; 產品到客戶死前都無法被檢驗,不需要售後服務,也不用怕被客戶投訴。


當「人性本惡」的思想稱霸中世紀,由天主教發行的贖罪券,即是一個可以幫助人們擺脫罪惡感,免入地獄之門的「人情味」商品。若以資本主義商人的眼光來看,還真是一門值得投資,穩賺不賠的好生意。

在那個時期,就連最會運用理性思考的哲學家基本上也是在為神學服務,著迷用另一種觀點詮釋古希臘大哲們的學說,巧妙融合信仰和知識,讓他們的理念不至於和聖經教義牴觸,以便彰顯所有的生命階層都有上帝創造的痕跡。

就這樣長達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,生命的所有層面都以神的觀點來詮釋。祂,高高掛在雲端上掌握話語權。

一直等到了文藝復興時期,歐洲人重新「回歸本源」關注希臘文化,人才又再度成為一切的中心。當時的人文主義更強調人不只是人,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,很個人主義的。

加上羅盤、火器、印刷術,以及望遠鏡等重要發明的出現,人們開始有能力脫離教會的勢力,從其他途徑獲得知識。

文藝復興不只是擺脫教會,還甩開了亞里斯多德的自然哲學。研究大自然現象不再憑靠古人的記載或憑空想像,而是以自己的親身感官經驗為基礎,並以有系統的方法做實驗。嶄新的「實證法」科學方法促成種種科技突破,人類開始脫離自然環境,能干預和掌控大自然。

因故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出:「人類統治萬物的權力是深藏在知識和技術之中。」將人類從在權威和教條中的牢籠拉出來。

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關鍵人物。他眼中的贖罪券根本是詐欺。他認為,只要回歸聖經經文,透過信仰即能獲得救贖,毋需以金錢交換,每個人都能做自己的教士。

在天文學方面,原本發展成基督教宇宙觀的「地心說」,先是被哥白尼的「日心說」投下一顆震撼彈。到了牛頓證明了運動定律適用於全宇宙後,推翻了中世紀普遍相信天上和人間分別適用不同法則的觀念,上帝主宰整個宇宙的全能形象破滅。以前,大家以為地球是世界的中心,但這時只能接受現實,相信人類只不過是住在浩瀚銀河中某個偶然形成的星球上。

倘若中世紀的哲學未必靠譜,那人們又應該如何獲得確實的知識?新的世界觀、宇宙觀出現,身為哲學家又該用什麼新的眼光看待生命?

笛卡兒主張對所有的事情都加以懷疑,不希望思想是建立在不確實的基礎上,相信理性才是知識的泉源。而洛克、柏客來與休姆另一派的哲學家們,則認為這個世界的知識,都是從感官經驗所獲取的。

就在百家爭鳴的哲學家陷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相殺的拳擊賽時,康德站出來調和指引另一條路。他主張,我們對「事物的本身」所知有限;在另一方面,他也強調自我對知識和認知的重要性。因此,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詮釋生命。

浪漫主義的藝術家牢牢抓住康德的論點,毫無限制的自我崇拜,隨自己高興操弄著認知的能力,展現自己創造宇宙的想像力。藝術家創造了自己的世界,正如上帝創造這個世界一樣。浪漫主義也是歐洲最後一次對生命所展現的「共同路線」。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