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Search

《管教啊,管教》揭秘高CP值的教養法

啪!! 一記響亮的耳光。


一雙總是捧著掌上明珠的手,一時什麼也來不及想,只有一股勁兒的怒氣沖天跟無計可施,大甩在女兒的臉頰上。《美國女孩》劇裡的這場戲,讓不少七、八年級生「被迫」喚起成長中不舒服的記憶,與上一代父母不願再提起的自責黑歷史。


華人傳統的教養方式,普遍來說不是打罵威脅、諷刺挖苦、欺騙利誘,要不就是「跟小孩子不用解釋那麼多,長大自然就會知道了」悶騷地簡單帶過什麼都不說。如此溝通模式建立的親子關係,往往多半在最後走向「無法打開天窗說亮話」的疏離結局。仔細想想,其實很多時候,父母根究是為了自己的好處(替自已省時間和撫慰自己的恐懼),才會用這樣的手段管教孩子。然而,「因為我是你爸爸/媽媽」,從來就不構成一個事情的道理。


當年這些「慶幸長大也沒有歪掉」的小孩,如今自己成人為父為母後,除了一方面要花很大力氣回頭和原生家庭療傷和解,還要有足夠意識的自我覺察跟決心,才能避免不小心又成為父母的「復刻板」。不能重蹈覆轍,同時要披荊斬棘摸索新套路———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新生代的父母總焦慮不安又筋疲力盡,無法全然享受育兒之樂,不停從坊間繁多的教養書籍、親職課程尋找脫困之法。


我們選讀《管教啊,管教》這本書作為一盞燈塔。作者汪培珽提出的教養信條清晰可行:好好跟小孩說道理。每個「不可以」的後面,至少說個三分鐘有說服力的道理。不是囉唆的叨念,而是從孩子還很小時,就拿出唱作俱佳的本領,耐心認真把每一件事情的原委,像說故事一樣說給孩子聽。說直白,即是不輕視孩子的理解能力,不低估孩子想要了解的程度,用同理心跟孩子說話。

在兩場的《管教啊,管教》教養修煉享書會舉辦前,我們請參加者先提交各自育兒生活遇到的情境題,並提供書中可做為引鑒的電子章節事先選讀,大家再到現場一起對話討論。


從新手媽咪到三寶媽總共15位參加者,有的孩子還在強褓十個月,有的已經養育到十多歲。孩子總會欺負弱小;孩子親口說不喜歡爸爸;孩子每天手足衝突......還有很多。面對孩子的課題隨年齡和認知成熟如萬花筒千變萬化,繁多不及備載。光是用聽的都不得不倒抽一口氣,做父母真的很傷神難為。


「雖然每次好好講道理,但孩子把你當空氣,一再挑戰底線怎麼辦?」教養孩子,沒有放棄這兩個字。孩子永遠只需要父母的兩樣東西:耐心和時間。當我們對孩子失去信心時,問題往往也就開始出現了。書中有段金句共勉:「媽媽,試著用最大的耐心來尊重孩子; 孩子,就會生出最大的自尊心來規範自己。」


活動舉辦後,我們很榮幸能收到作者汪培珽親自傳來的一封回覆信,是送給在異鄉中,又在非常疫情時期無法返鄉的媽媽們,一段溫柔的提醒:

「做父母,更要學習的是,放輕鬆。希望藉由享書會,媽媽們更知道如何在太緊繃的時候,提醒自己放鬆。」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