始終覺得閱讀和運動這件事很像。
如果只是因為想要「舒壓」而隨心情喜好投入時,會因為暫時切換到另一種頻道,而享有一股極大的「療癒感」,獲得內在放鬆的空間。但一時激情過後,又會因為發懶期而打回原形,耽溺於舒適圈,筋骨依舊卡卡,思維侷限窄化。
運動,若有運動夥伴的激勵或報名團課的壓力,不僅可以降低惰性,最重要的是因為在有人與你互動指導下,還可大幅提升整個體驗的CP值。讀書,亦同理。若有書友的互相推坑,來平衡習慣選擇的閱讀素材,穩定讓自己「浸泡」在書香討論的芬芳中,就能啟發更多看事情的觀點和角度,為內心開闢出更多智慧的空間。
馬克·吐溫曾說:「有時候真實比小說更加荒誕,因為虛構是在一定邏輯下進行的,而現實往往毫無邏輯可言。」
這次我們請參加者選擇一本紀實文學作品,作為「健腦」教練———它可能是報導文學、歷史紀實、回憶錄或是傳記的文學體裁。通常閱讀這類的文本是沈重的,就像是在健身的時候,你必須選擇稍微重一點的啞鈴,切換調整發力點,才可能鍛鍊出肌肉。思考的肌肉也是一樣。
當日參加者不用看稿說書的直球對決,好啦,也不是對決,應該說是「分享」的書單呈現組合如下:
雖然每本書談的是不同的東西,然而都是直逼著你透視表面看起來光鮮亮麗,其骨子裡的真實。這個「光鮮亮麗」的主體,是一個城鎮、一條鐵路、一位模特兒、一種思想、一首歌。
交流下來,我感受就像在體驗一場重訓。透過當事者的內觀回憶,或是旁觀者的冷觀筆觸,喚醒你不同部位沈睡的肌肉,啟動你去看到一個人、事、物、地更細緻的地方和角度。其中可能會「讓你跌破眼鏡」的顛覆三觀,也可能會讓你驚嘆一個人的生命力之堅強。
人跟樹是一樣的,愈是嚮往高處的陽光,它的根就愈要伸向黑暗的地底。——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
是否,當我們這一代不得不活在一個媒體亂帶風向,浮誇標題勾人,報導偏頗失衡,社群照「騙」假象的資訊泥沼中,與其消極選擇不聽、不聞、不看,不如積極拿起一本紀實文學,就算是當故事看看,腦袋也比較不會變得卡卡。
──|| 我們延伸聊到的其他書單 ||──
《我們最幸福: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》芭芭拉.德米克
《車諾比的聲音》斯維拉娜.亞歷塞維奇
《使女的故事》 瑪格麗特.愛特伍
《證詞》 瑪格麗特.愛特伍
《成為西蒙波娃》 凱特‧寇克派翠
Yorumlar